P1130248  

 

  一路上,我總是一個人走,一個人吃,一個人離開。有別於過往兩個人的旅行,一個人的時候,跟自己的對話很多,看外面的世界的時間也很多,但不孤獨,因為全世界都是你的朋友。

 

  在愛丁堡的耶誕餐會上,是我在歐洲旅行的一個重要回憶,原因無他,最美回憶都是因為人,風景再美,沒去過的上網搜尋了就有,但是人與人的互動卻只存在於當下,緣起緣滅,最不得而知的也在當下。

  原本以為,自己已經離開學校這麼久了,應該是背包客棧裡的老骨頭了,想不到除了放假的學生們,25歲其實也是一個主流的年齡層,另一個年齡層則是30歲。大家都是出來透透氣,呼吸一下自由,搖醒心底那沉睡已久的自己。

  和來自不同背景的背包客們聊天,聽了大家的分享就自在多了,我的旅行在背包客的世界裡這是很正常的。後來大家介紹自己的國家,我才了解小國家發現別人聽過自己的國家很開心,也是很正常的。

  多虧了聖誕節,讓我得到這樣的一份禮物

  在當天下午開始之前,我進到餐廳的時候很多人已經各自開始聊天,有打撞球的、已經開始喝酒的、打牌的、玩桌遊的,我在一旁的沙發上找了個位置坐下,旁邊也坐了兩個看起來同樣在猶豫要繼續玩手機還是放下手機的男生(手機真是逃避現實的神器阿!),正在猶豫要從什麼地方開始融入的時候,突然看到另一個男生(後來知道他是美國人),走進來之後就直接找了個空位坐下,開始跟身旁的人自我介紹、聊天,一時之間的心理震撼好大阿!

  在歐洲,大家互相認識交朋友感覺就像在呼吸喝水一樣輕鬆自在,而那當下,我卻覺得自己跟第四集火盃的考驗裡哈利波特在舞會的表現一樣,乾坐在板凳上看人家表演。幸好,開始用餐之後,大家舉起紅酒乾杯完,所有人的距離感就在逐漸加溫的空氣中淡化消失。

 

  在從斯德哥爾摩到塔林的郵輪上,晚上有樂團的LIVE演出,中間有個段落,是每個人都可以上去跳舞的,我看到有一般的夫妻、情侶牽著手轉圈,也有單獨一個人的站在舞台一角輕鬆擺動、有媽媽帶女兒、爸爸帶女兒、還有姊姊妹妹一起跳的,從走路都走不穩的一歲小娃到七八十歲白髮斑白的老夫老妻,大家都快快樂樂的上台跳舞,不同組合有自己各自喜歡的音樂,感覺對了就蹦蹦跳跳的上台,舞步是另一回事,重點是每個人都享受著當晚快樂的旅行氣氛,中間還有兩位壯漢上來親暱的在台上跳探戈(即使背景音樂是搖滾樂),也沒有人會對同志多投以不必要的眼光,真心覺得在歐洲,每個人都好自在毫無拘束。

  也看到前面有年輕人主動去跟女孩子邀舞,雖然被打槍了,但男孩子也是笑笑的回到哥們的身邊接受歡呼。

  可惜我當下在暈船(本人極容易暈船體質)。

  但看著每個人自在的擺動身體,覺得好羨慕,也好嫉妒。

 

  我的青春都在做什麼呢?

  最近一篇被廣泛流傳的圖片勾起我的回憶。

  記得大學畢業後,每當人家問起大學最好的回憶,往往不是在知識,而是在社團、打工、旅行、讀遍圖書館裡每一本想看的書,愛上一個夢寐已久的女孩,在很多很多瘋狂愚蠢的回憶上,在很多很多自我的探索裡,找到自己的興趣,做些自己想做的事,一切都很美好,但這樣真的對嗎?想到這哩,我不禁感到憤怒。

  感到非常憤怒!

  為什麼這些理所當然的事情,卻要在大學四年裡一口氣完成?

  常聽到很多人抱怨(很慶幸我不需要加入他/她們):

  『在學校的時候被要求好好念書,不要做些有的沒有,畢業之後,接著工作上班,然後有一天突然開始一直被問:『什麼時候要結婚?』

  搞什麼!什麼經驗跟對象都沒有,一下子就要去結婚成家是怎麼回事?我的青春到哪裡去了?』

  真的,一而再,再而三的,男生女生都有,就在不知不覺間,最適合認識朋友的青春歲月早已遠去。

 

  越是認真努力,卻越容易在人生的過程中遭到巨大挫敗

  搞了半天進入職場,才發現過去的一切幾乎沒有意義。

  你的書卷獎不代表你可以得到一份心目中的理想工作。

  你辛苦考試十幾年的學歷,不代表可以拿到心目中的待遇。

  你放棄的玩樂時間、探索時間、自我了解的機會,不代表可以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我明白一切不能一概而論,醫師、護理及很多專業還是需要在大學裡接受相對應的訓練,但就我自己私下統計的結果,多少人是憑著自己的熱情走到這裡,而不是因為『剛好分數到這』,很遺憾,目前還沒遇到例外。

  然後我們迷失了。迷失在自己跟社會的價值之間。

  在職場上,很多人會笑說我們這些書呆子不懂得賺錢,就連我前老闆也常常問說『這個你們老師都沒教嗎?』(那你幹嘛面試又有學歷情節?)。如果我不是在大學期間,有從外在環境和社團經驗去拼湊去對於真實社會的實際樣貌,一直待在學校裡的我永遠不會明白整個社會是怎麼運作的。

  我想我是幸運的,大概是一直以來就不是很乖,有機會跳脫出來,在很多個人生的關卡,再次去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但更多人沒有辦法。

  自我探索,認識世界,嘗試錯誤,培養興趣。本來就是從小就要開始的不是嗎?

  一直就很羨慕那種從小就知道自己興趣的人,可以一路沉浸在自己的興趣裡,不斷成長、磨練,活在有意義的生活裡,過著每天朝夢想邁進的日子。我知道我沒有。

  很多話在網路上流傳大家都朗朗上口,『找到自己的熱情,用力在對的事情上。』可是放到台灣的職場通常只有兩種下場,一種是被要求無條件加班,一種是被直銷拿去當話術拉下線

  錯了嗎?

  我們早就錯過了找到興趣的黃金歲月,如果從高中開始,我可以一直讀我最喜歡的財務金融商業,我不會到大學第三年才發現自己對商業比對罐頭殺菌有興趣的多,如果從小學開始,我就沒有間斷對課外讀物的閱讀喜好,我不用等到大四沒必修課了才開始泡圖書館,假如從國中開始,我能去學習如何愛一個人,或許可以在成年之後少掉不必要的跌跌撞撞,甚至我在學潛水的時候也會想,假如在小時候就開始接觸水上運動,現在整個人生的走向會不會很不一樣?

  但是絕大部分的時候,我就像每個上考場的乖寶寶一樣,在最後一天寫完考卷之前,把考試讀書當作生活的重心(即便心底不願意)。

  那種生活大致是:早上醒來先預習功課,上學放學,複習當天的功課再準備隔天的考試。中間可能有混水摸魚個幾分鐘,但整體來說不敢脫軌太久,連摸魚都只有分鐘為單位。

  當我在跟其他背包客聊彼此的國家的時候,卻發現所有在腦袋裡的地理名詞全都是派不上用場的中文,不禁覺得全面系統化的中文教育成了我的最大阻礙。其他國家在教孩子認識世界的時候,會用最多人用的名字去告訴孩子:這是UK,那裡是Greece,可是我相信絕大多數的台灣學生(小學到大學都一樣),分不清楚UK英國愛爾蘭的差別和關聯(或是誰是UK?),搞不懂西歐東歐和中國蘇俄的恩怨情仇。

  勇氣也是,我們總是被教導著準備好了再上場,標準是100分就要努力120分,用在態度上是對的,但用在探索和學習新事物呢?

  當我聽到德國人到過台灣、美國人想到韓國、法國人打算定居蘇格蘭,我問他們,生活該怎麼辦?為什麼會想做,答案幾乎都是:『因為我很想做這件事。』到頭來,關鍵不是『能不能』而是『怎麼做』,失去冒險的勇氣才是我們自己最大的阻礙

  我曾經怨恨過,到現在心理偶爾還是會不平衡。有些人從來也沒在課本上認真過,最後過著跟我們一樣的日子,再反過來嘲笑我們。

  為什麼乖乖聽話的人彷彿得到詛咒一般,明明沒做錯過事情在最後卻必須接受懲罰?我想跳出這個思緒的牢籠,我試著做一件我能做得好的工作,一步一步達成目標,從中修正自己,等到達自己與社會可以接受的要求之後就跳脫出來。因為我已經證明我有能力生存。再來就是改變。

  錯的不是我們,是體制。所以要改變體制,要推翻體制。

  自己的過去無法改變,但我不願意再讓下一代跟我們走同樣的路。自己的未來可以從現在開始改變,未來的日子裡我會開始學習勇敢去追求內心的渴望。

  世界上有很多選擇,走最多人走的路,只會讓你失去趣味,除非你是專門鎖定排隊店的個性,我只能給予祝福。對於還沒對生活放棄希望的人,請你們一定要勇敢。我永遠都站在你們這邊。 

  旅途還很漫長,相信最終能找到個最美好的答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齊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